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音乐 >

道教音乐
栏目分类:道教音乐   发布日期:2016-06-17   浏览次数:

  

  崂山道教音乐的演奏场面

  中国道教活动中所用音乐。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巫觋的歌舞祭祀音乐。东汉道教创立时道教音乐初萌,至魏晋南北朝经改革形成正统道教科仪音乐。唐代由于李唐王室的重视得到较大发展。随着道教在宋代进入又一次发展的高峰期,道乐也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玉音法事》这样的名篇。元代由于元太祖对道教的崇奉使道乐更加兴盛。全真道派也于此时创建,与正一道派分庭抗礼。明代随着宫廷道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宫廷道乐集萃《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清代道乐在规范的正统科仪音乐的基础上向民间性、地方性发展。

  道教音乐按科仪场合可分三类:①修持科仪。指全真派宫观中住观道士每日必做的早、晚坛功课,也叫“日诵功课”。早坛功课中著名的韵腔有〔澄清韵〕、〔举天尊〕、〔双吊挂〕、〔提纲〕、〔小启清〕等;晚坛功课中著名的韵腔有〔步虚韵〕、〔小启清〕、〔中堂赞〕、〔小赞韵〕、〔土地咒〕、〔三皈依〕等。②节日科仪。主要指为纪念道教各位祖师诞辰所举办的庆祝仪式时诵唱的音乐,韵腔有〔香花赞〕、〔大启清〕、〔三宝赞〕等。③施食科仪。指道观应斋主的请求设坛建醮,为死者赈济施食,超度亡魂的仪式中的道乐。如白云观的施食科仪——“萨祖铁罐炼度施食焰口”,韵腔有〔叹文〕、〔叹骷髅〕、〔普召牒〕、〔咽喉咒·五厨经〕等。

  道教音乐中声乐曲通常称为“讽经腔”。道教全真派因宗教规范严谨,道乐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发展至清代,一些宫观为了留住游方的道士,也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从而演化出全真派的地方韵,所以全真派的讽经腔又可分为全真正韵(十方韵)和地方韵。地方韵如东北韵、北京韵、崂山韵、武当韵、广成韵等。正一派科仪音乐不像全真派那样有统一的规范。各宫观的音乐虽相差较大,但都具有较鲜明的民间音乐风格,如苏州玄妙观道乐有明显的昆腔和江南丝竹风格,而江西龙虎山道乐又有着高腔影响。

  道乐的器乐曲称曲牌,常分为正曲、耍曲和法器牌子。正曲主要用于法事的正式程序之中,耍曲则用于法事正式程序开始之前,为开坛作准备。器乐曲牌如〔五声佛〕、〔小开门〕等。在道教中一些乐器称法器(即指进行宗教仪式时显示法力的象征性器物),即专用的打击器乐,通常有大铙、小铙、大钹、小钹、铛子、大木鱼、小木鱼、手铃、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大铁磬、大铜磬、小铜磬、忏钟以及镇坛木等。同时也使用丝竹管弦乐器。正一派道乐的器乐音乐还因为与民间音乐的长期交融,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乐种,如苏南吹打、十番锣鼓等,既作为民间乐种流行于民间,也作为道教音乐的一部分保留在道教活动中。

  近代道乐经清末民初的乱世之后渐渐衰落,到20世纪40年代道乐与民间音乐融合,促进了民族器乐的发展。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下一篇:上海道教音乐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