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拳 >

浅述太极拳的“重意不重形”
栏目分类:太极拳   发布日期:2017-10-20   浏览次数:

    太极拳意与形的关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得明白些,意,就是大脑思维,是意念;形,是人的肢体和太极拳动作。这两方面结合形成太极拳套路。笔者自50年代末就学练杨式太极拳,至今尚在认真的练习,而且是风雨无阻。拳龄10年之后,在锻炼的同时,还对太极拳“重意与重形”问题抱着不断地探索的态度,今将意与形的关系浅述如下几点见解:   一、意念是练好太极拳的灵魂   练拳要“重意”,这对练拳多年、拳架定型、有了一定练拳经验和心得的人,一般的都有这样的认识。太极拳是个意念拳,走架缓慢,绵绵不断,起伏平稳,前进后退,出拳出掌,折迭转换,意念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套路的运行之中。对每一个细节的变化也不容丝毫断意,不致失控,做到意念贯劲无微不至。   由于意念领先,它能起到意、气、形融贯一体,对气敷全身起到极其良好的作用。所以在走架中如能用意得法、架势正确、运气顺畅,一旦气血贯通,全身内外会有一种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感受:百会透气,脊柱自下而上有一股暖流上升,手指有针刺感,而发麻发跳,手臂沉重,全身皮肤有膨胀之感。冬天寒风吹袭毫无冷感,似有一个气体圈护住全身周围,出现一种用言语难以形容,极其良好的精神享受。那时候就觉得情意浓浓、妙趣横生、心旷神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状态。不去"重意"就得不到上述的东西。   如果意念不集中,心猿意马,走架失控,两手胡乱划圈,上身东歪西斜,下肢走无定向,运转失去生理运动规律和不合拳理要求,人就会动无循序,寒气逼身,心中空空,情绪低落,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以上是有相当的练拳经验的人共有的体会。正因为如此,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太极拳是"重意不重形"的说法。   二、意的来源是什么   “重意不重形”,这是对拳练多年,动作(形)正确,而在练拳中已取得一定经验的人而言之。对于拳龄不长,动作(形)还不够规范,正在不断纠正,拳理欠通,拳义贫乏,特别对初学者来说“重意不重形”之词言之过早。如果要将“重意不重形”强加予初学者身上的人,叫初学者去重意,那么他本人就不会太极拳规范的拳架(形),不明白形与意的关系,所以用“重意”之词去吓唬初学者。   太极拳是具有文化内涵,富有哲理性的拳术。其中“意与形”的关系。如将其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去分析,它们是一个存在与意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重意”二字是抽象的;"重形"是具体的。抽象的“意”,来源于具体的形,这就叫做存在决定意识。有规范端正的太极拳架势(形),才会有正确、端正的太极拳之“意”。符合生理运动规律和拳术原理的动作(形),就是意的基础,没“形”的基础,那末“皮已不存,毛何焉之”。   就以85式杨式太极拳而言,你想得到这套拳中的知识,必须从头至尾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认识学习,并要反复揣摩。只有学会和掌握了每个动作(形),以及招法要领,十指的领劲方法,技击的实用含义和其总体的结构,才可初步对这套拳有所认识,这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是相当长的,也是相当艰苦的,费心机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艰苦努力、细心揣摩,熟悉其动作(形)的基本内在,对五步八门,内外三合,虚实变化,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法眼法,顶劲上领,收胯颈臂……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稳定、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然后才能逐步地“重意”。 练正“形”,是“重意”的前提。如果不去重视形的规范,练拳摇头晃脑、前俯后仰、东歪西斜的话,他的意就随形而乱,假想有意,也不可算为太极拳之意,只能算别的什么……。太极拳"形"的质量,决定于意的质量,形正,意就正,形乱意必邪。   由于太极拳动作(形)舒展大方,文明典雅,起伏平稳,走架潇洒,再有其良好的保健功能,攻防含义,所以不仅是国内广大群众喜学爱练,连海外友人也纷纷到中国拜师求艺。太极拳如没有形美和拳艺感染力,人家就会赏你的光吗?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万人太极拳表演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三、太极拳的意与形相辅相成的关系   综上两点所述,太极拳的意与形均为重要,那末两者以何侧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练拳的体会:要想重意先去重形,不去重形,意却成为无源之水,“重意”之词无稽之谈。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不去实践一无所知。练正拳架(形),反复练习,这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求“意”的过程。祛病健身,懂劲技击,松体运气,明理识道之知识,统统都要从长期认真的练架(形)中去获得。在走架时(练形)把每一个动作的起承转合,不论是大弧划圈或小关过角,将一个个细节(感性认识)记意下来,加深印象,并要将它们积聚起来贯入脑海,日积月累形成概念,逐一增强识其整个拳套的全面,静静思考,理出其循序变为理性认识。这个理性认识,就是通常所说的所谓太极拳“意”。这个“意”,它已经不是杂乱无规的东西了,而是一种循理成章有逻辑规律的宝贵经验(理论)。意念这个词,初听似乎是抽象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懂得了上述道理之后,它就不是空洞的抽象了,他是对整个拳套各方面的完整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指挥动作(形)进一步精益求精和发展的高度的抽象(灵魂)。也就是太极的“意”。   拳架(形)基本拉正,意念也能贯了套路之时,是否已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了,不能这样去理解。假使是这样,那么这个意念就僵滞,再不可能提高和发展了。太极之理博大精深,对这门学问的探求是学无止境。虽然基本上达到形正意领完整的程度,但还得由浅入深地以探索,并不是一步到位。当然,这个阶段的探索,与前一阶段纠形悟意的阶段有质的区别。   后一阶段的“意”,他虽是来源于形,但他已经是有了质量的意了,反过来他又能去指挥和促进形的提高。随着这个提高,“形”又上了新的台阶,再反馈于“意”,意念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回过去再去推动形的质量。这样循环无穷没有止息。练五年拳,有五年形和意的质量,十年有十年形与意的质量,二十年三十年均以如此类推。   太极拳内涵博大精深,求知面极广,有人认为自己已到顶了,可以说他在练拳中就老化了。只有抱着一种练到老学到老的态度,不断揣摩,不断认识,不断提高,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处于生生不息之中。这种精神,著名太极拳师吴图南老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榜样。因吴老先生对太极拳抱有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的精神,所以其寿命能活到105岁的高龄,他为练太极能益寿延年树立了一个榜样。   关于“重意与重形”的循环促进和提高情况,这里阐明如下:练拳到了后期,意与形的相互促进、提高,再不要从仆步有多低,分脚有多高,发劲推人有多远的那些单项性,表面显能或达标的角度去识其水准优劣,而是要从练拳者的素质和气节上的提高这个高度上去要求。到了这个阶段,一般的从外表上是不易看出的,他是一种内视,就是意念控制人体之内外一切,即人体的各大系统,特别是运动系统,脏腑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默默地去追求“拳论”所说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这一练拳境界。   四、意不达形与形不合意   意不达形,形不合意,这二个问题要从练拳者的年龄、拳令、体力和太极拳的研究、体会谈起。   (1)意不达形。这一般的出现在练拳者的年纪过大,体力衰退,六十岁以上的老拳师而言。他们对太极文化内涵虽有较高的底蕴,因年时过高、动作难免会力不从心,特别是对平衡动作做得不够到位的现象出现,形不够完整美观。这是一种意不达形的状况。   (2)形不合意。这一情况一般出自拳令不长,体会不深的练拳者身上。有的中青年很聪敏,身体强壮,手脚步拉得开,老师教他们的拳架基本上可以接受,走架还算漂亮,可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知其形,不明拳架动作之意义。由于,因意念不懂拳义,所以有形缺意,这叫做“形不合意”。   五、老不保守,新不骄傲   太极拳义代代相传,只有做到老不保守,新不骄傲才是发展太极拳运动后继有人的良好途径。老拳师有丰富的经验,应将拳理、拳义、意与形的关系,拳中的知识,无保守地传教予新一代,使新一代继承老一辈的宝贵经验;新一代不能产生以为自己拳已经练得不差了,认为某些方面形可能已超过前辈,练太极拳不过如此的骄傲情绪。殊不知拳中有深奥的内涵,骄傲是进步、提高的最大阻碍。为了推动太极拳运动向前发展,不断提高,“形、意”并进,可以说,老不保守,新不骄傲是发展和提高太极拳的良好途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