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家法事 >

道教服饰略谈
栏目分类:道家法事   发布日期:2017-06-25   浏览次数:

       关键词:道教、礼教、汉服、法服、张万福、上清派、三洞科戒、太清玉册

       内容提要:道教服饰是道教精神的外在体现,吸收了礼教而尊卑思想,以法服彰显修炼的品级;而在纹绣和装饰上,则尽显神仙宗教的特点。不同的派别,对于服饰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三洞法服科戒文》正是统一道教服饰的一部重要典籍,对于法服作了神学的解释;而《太清玉册》则记载了明朝道士常服的一些细节。鉴往知来,了解古代道教法服的概貌,和古圣对于法服的规定,对于今天的道教徒有积极的意义。

       一、    华夏服饰与礼教精神

       服饰的作用,本来是遮蔽身体,不受寒风侵袭的作用。儒家将之和社会尊卑关系联系起来,故服饰成为礼教的一部分,乐殊贵贱,礼别尊卑。”《论语•乡党》云红紫不以为亵服”,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斋,必有明衣,布。”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孔子对于服饰不敢随意,正是其守礼的表现。

       《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则不诚不庄。”服饰属于礼教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区分社会地位的功效;也是感情符号,可以判定一人的心态。杜甫《饮中八仙个》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认为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是故孔子必朝服而朝”,孟子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在古人看来,服饰不仅是御寒蔽体之器用,还是彰显个人道德的载体,《书》云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书大传》天子服五,诸侯服四,次国服三,大夫服二,士服一。”《白虎通》云圣人所以制衣服者何?以为絺綌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所以名为裳者何?衣者,隐也。裳者,彰也。所以隐形彰闭也。”古人在衣服的选材和制度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每个细节都彰显了礼教精神禽兽众多,独以狐羔何?因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也;羔者,取其跪乳逊顺也。故天子狐白,诸侯狐黄,大夫狐苍,士羔裘,亦因别尊卑也。”而衣服装饰的佩戴之物,则是体现个人的能力,《白虎通•卷九•》故循道无穷则佩环,能本道德则佩昆,能决嫌疑则佩珏。是以见其所佩即知其所能。”

       中国的服饰,每个细节都含蕴了礼教之精神,就以朱子深衣为例,上衣二幅,屈其中为四幅,代表一年四季;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至于天子之冠服,朝臣之官服,祭祀之服,奔丧之服,都是本着礼教之精神来制作的。故《易》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而能治天下的原因何在?盖衣裳可以彰显道德、区分贵贱,各有所守,故天下安定。

       道教服饰,本无定制,出现比较完整统一的法服体系,正是道教各派互相认同和团结的标志。服饰是个人精神面貌和追求的外在表现,道教服饰既受礼教精神之影响,分别个人修道之深浅,但是也有许多不同于礼教服饰的地方。

       二、    道教之服饰

       《道书援神契•法服》云古者祭祀法服,有中单蔽膝佩裳之属,今法服乃其流也。孟子曰: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援神契》将道教之法服的渊源和古代的祭服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不论其形制还是意义都有相近之处。庙堂之服,所绣的图案,如蟠龙、斧钺、藻绘等,都代表了帝王的权威,而道教之法服,也按照其描绘的神仙境界而绣上不同于世俗的尊贵图案。如我们通常所见的高功服,背面一般绣有郁罗箫台、金乌玉兔、仙鹤、祥云、蟠龙等,这些图案代表着三界最尊贵的神明,故高功披上法衣,得神鬼钦服,众灵拱卫,而能通达于天庭。

高功法衣

       甲、法服不同于俗衣

       道服不同于俗装,这是道教的一大戒律,一方面在心理上使道士区别于俗人,从而舍去俗世之贪执;另一方面则是树立起道俗之别,而生恭敬之心。

       《三洞法服科戒文》太上曰若当来男女,修行我法,舍俗出家,当须持奉三洞符箓经戒,依此制服,随其经戒高下,勿得叨谬,混杂仙真。常须清静,烧香左右,无使污秽,浊辱仙灵。”冠者,观也。内观于身,制断六情,抑制贪欲,虚心静虑,涤荡尘劳,念念至诚,克登道果。外观于物,悉非我有,妄生贪著,惑乱我心。当须观妙,常使无欲,德美于身。上法三光,如彼莲花,处世无染,圆通无碍。”冠本为古人束发之具,《释名》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但是《三洞法服科戒文》中却对其赋予了宗教的意蕴,认为冠具有内观于身,外观于物的意思,道士戴此冠,当荡涤精神,处世无染云云。又云冠以法天,有三光之象;裙以法地,有五岳之形;帔法阴阳,有生成之德。总谓法服,名为出家。内服己身,六根三业,调炼形神;外服众生,三途五道,拔度人天。”道教之法服,在每个细节上都体现了其宗教信仰和追求。

       又法天尊圣真仙服,住持经戒,教化人间。必使师资相习,真道流通,易此俗衣,著彼仙服。道能服物,德可通天,以是因缘,名法服也。”足见在张万福所生活的时候,道教服装就不同于俗衣,而慕道求玄之士,欲舍俗出家,必须穿上太上法服,以区别于俗人,今全真教有冠巾科”也是这个意思。而《三洞法服经戒文》中还认为道士穿法服有另外一个意义,即是住持经戒,教化人间”,盖法服不同于俗衣,故道士服此法服,而众生有所瞻仰,而知太上之教,在客观上起到了宣教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法服不可借于俗人穿,盖太上衣冠,有兵将护持,玉童玉女侍卫,据说西北地区欲出家者,在庙上考验三年合格后,方许穿道装,足见玄门对于收纳弟子的慎重。

      

       乙、法服与道士的修炼

       考《抱朴子》一书所言神仙之事,大抵所重者在于金丹、服食、房中之术,并没有关于道士服饰的要求。到魏晋南北朝以后,上清派兴行,而上清之道的兴起则受天师道之影响,故道士法服之名的出现,是道教作为宗教形成的标志之一,是其成熟的表现。上清派认为道士的法服和其修炼有密切的关系,若稍有不当,则罪过不浅,难以成仙,甚至受三官考校。并规定了不同等级法服的制度,以及不同场合法服的形制。

       《洞玄请问经下》云善备巾褐单裙,读经帔衣,法制则不得妄借人,著不净处,名曰法服,恒有三童子侍之。”修道之人,栖心圣境,焚修香火,祀奉神明,体祀天奉教之心,磬修真学道之志。”举头三尺有神明。诵咏经文又为修道之大事,所以沟通人神,祈福禳祸,更须洁净,否则难以感格。穿上洁净的衣服,乃是体现对神明的恭敬之心,故道教有经衣”,专为诵经之时所服,平时宜保持其清洁,更不可放置于污秽之地,或借于俗人,或做其他的用途,否则秽气著于法服,冲犯神明,其罪不浅。

       《洞真四极明科》云无有此服,不得妄动宝经。咏一句则响彻九天,九真侍卫,所应不轻。单衣诵经,天魔侵景,万精乱音,神丧气散,死入幽泉又不得仙。有此服者,给玉童玉女各二人,典卫侍真,不得妄借异人,轻慢神服,五犯身无复仙冀,十犯被拷左官。”若将法服借于他人,五次则求仙无望,不得长生;十次则罪过不浅,受左官考敷。《洞真四极明科》是上清派的戒律集,足见在魏晋时期,道教就有了比较完整的区别于俗衣的法服体系。

       而《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更是详细的规定了道士着衣的细节,其文云第一、不冠法服,不得登坛入靖,礼愿祈请,悔过求恩;第二、不冠法服不得逼近境界,讲说念诵,看读敷扬;第三、不冠法服,不得持奉斋戒,受人礼拜,饮食供养;第四、不冠法服,不得礼拜师尊长德及受弟子礼拜;第五、不冠法服,不得出入所居,人间游行,见诸凡人;第六、不冠法服,不得咒禁符劾,章表奏启;第七、不冠法服,不得觐见国王父母,及诸世民;第八、寝息休暇,当脱法服;第九、沐浴浣濯,当脱法服;第十、大小便曲,当脱法服;”等等凡四十六条。

       窃以为这种规范,都是有深意的。其一、是讲诵经典、符咒章表、忏悔礼愿必须穿法服,保持了道场的庄严,培养了道士(信士)的恭敬之心;第二、不能随意脱去法服,以游人间,则是要求入道之士,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可与凡人一样;第三、法服不得用不义之物作,法服不得以锦绣作,法服不得不依法做。不用不义之物,是因为法服是神圣的;不用锦绣作,则是杜绝后学追逐世俗的浮华;不得不依法,则是保持了法服的统一和可延续,所以《道书援神契》中说儒者的衣服随着时代不同而变更,而道士的衣服还保持上古的风格,这和道教的戒律是分不开的。

       《金书仙志戒》云凡修受上法及雌一太一事者,兆身中三魂五神之气,常熏于巾服之中;七魄九灵余精,常栖于履屐之下。是以道士学长生不死,不得杂席而寝;故衣褐之服,不借非己之气,履屐之物,常恶土秽之粪,亦不故使杂人触犯,以惊三魂。”《上清大洞戒》云不得衣五色衣裳,敷好华服则真灵去身,淫邪内发驰心,猖獗潜逸,赤子飞飏,长离玄宫,破形解骸,身死名灭。”若衣服,勿杂色兰布之服,可以终日咏诵洞章,奚求不得乘云驾龙,逍遥太极。”

       道教通过对道士衣服的约束,从而约束其妄念,培养对圣真的恭敬之心,从而渐进于仙道。而在外则保持了道教徒对于祖师的认同,而信众对道教的认识,也多从这外表开始。

       丙、不同的法服

       据《无上秘要》记载,有三皇道士之法服、有灵宝道士之法服、有上清道士之法服,各因其宗派的信仰不同,而法服的制度也有所不同。故知法服可以彰显个人的追求和信仰,而统一的衣服,是增加道教徒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法服可以按门派不同而不同,而门派之中,又因修炼等级不同而有区别。还有就是各个时代的法服也有所区别,这种时代的不同多少是受世风影响的,故知道教服饰和世俗服饰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三洞法服科戒文》云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絳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纱,以青为里,飞清华裙,莲花宝冠,女子戴飞云凤气之冠;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云霞,山水袖帔,元始宝冠,皆环佩执板狮子文履,谓之法服。悉有天男天女,玉童玉女侍奉护持,不得叨谬,诸天敬仰,群魔束形,子其勉之。”这是祖师制定的不同品级的道士所著法服之不同,今天师道传度授箓,所赐法服也因箓职高低而有区别,主要在袖子上,品级越高,袖子也越宽大,犹有古意焉。

       而道士出席不同场合、诵咏不同的经典,也须穿合乎其境的法服,以求和谐、增进道力。太上曰吾昔服日光帔,读洞真宝经;服月光帔,读洞玄真经;服星光帔,读洞神仙经;服九色离罗帔,讲三洞大乘经;服五色云帔,教化人间;服自然之帔,游行诸天;服万变云帔,上朝大罗;服光明宝帔,下救三途。常使玉童玉女二百四十人,典侍法服,清静烧香。若道士,常须备其法服,整饰形容,沐浴冠带,朝奉天真,教化一切。勿得暂舍法服,不住威仪,无使非人,犯法服也。”还有就是《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提到的通天冠和通天服,乃王者之物,一般平民不敢用。

       《三洞法服科戒文》是针对当时上清道士的服饰为基础的,而又以祖天师张陵之名义宣扬,体现了当时教首整合各大教派的意思。自元朝以来,三山符箓具归天师府授受,故正一全真之名出焉,今世以出家修道者为全真,火居者为正一。然在古代有上清、灵宝、净明、楼观、正一、全真、茅山各派,这些纷繁复杂的门派不仅是名字的不同,更主要在于其修行的法门是不一样的。以道法而言,天心派主张采天罡之气;而清微和神霄所重者乃是内丹修持;而侍宸王先生所重的则是内气的修炼,而又不废符咒;净明派所重者忠孝净明;而上清所重者存思诵经,今之正一多重斋醮而废内炼,上清茅山之法术也近于失传,呜呼!道教之复兴,必从今日开始,而欲整顿道教,又必须先从服饰开始,盖服饰属于礼教而一部分,先兴礼教,从而起到整顿教风的作用,进而建立起一个比较有规矩礼法的教团。

       丁、道士常服

       所谓法服,是诵经礼忏时候穿的,相当于我们所谓的礼服,全真教的大褂、经衣、高功衣、戒衣等。而道士又有常服,就是平时穿的衣服了,一般即是对襟小褂、右衽、武当有披纱、近来出现的对襟长衫(可能近似于古代的帔,而古时的帔没有扣子,而以带系之)等。道士的常服,不同于法服那样有严格的规矩,但是也体现了道教的追求,如果说法服所体现的礼教精神,那么常服所体现的则是道家精神了。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冠服制度章》所载山居云水所用的雪笠、雨笠、野笠,道士灌花种药用的半臂,贴身的抱肚、汗衫,体现山野之风的鹤氅,御寒的鹿裘、雪巾。根据中国道协最近颁布的道士平时的着装作了统一的规定,有对襟小褂、大领小褂、袍子、得罗、经衣、高功衣、戒衣,莲花冠、元宝冠、偃月冠、五岳冠,云袜十方鞋、双脸鞋、云鞋,荷叶巾、逍遥巾、庄子巾、九梁巾、太阳巾、一字巾、混元巾等。就我所见,还有武当山道士穿的比较多的披纱、江浙道士秋冬天穿的长马甲、北方道士冬天穿的棉鞋等,不一而足。

       道士之常服,充满山林之气,给人以逍遥恬淡的感觉,是故在明朝道袍就不仅限于道士穿。上至天子,下到普通的士子,都有穿道袍的风气,这或许与明朝宫廷崇尚道教有关,好比建国早期,国民都兴穿军装一样。据说明朝内丹东派祖师陆西星真人,在家就经常穿道服。

       三、余论——关于今日之道服

       今天无论全真还是正一派道士,所穿衣服多为三个颜色,即黑、蓝、白,以前以为是这体现了全真祖师朴素的作风,因为这几个颜色都比较素净而不是那么花哨,其实不然。这个规制在很早以前就有,据《洞真三皇经》云受道之身,改易世衣者,身之章号为法服,人或有衣玄、青、白三色为科,存甲子、甲寅、甲申之气,固身形也。”《洞真三皇经》认为穿这三个颜色的衣服,乃是暗寓甲子、甲寅、甲申之气坚固修道者形骸。笔者则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其一、子平云金水双清为道士,火土混杂做和尚。”修道士人八字或喜金水,而白色为金,黑色为水,既有此意。其二、《大明会典》道服用青色”,取东方为生气之地,仙道贵生,故著青色。其三、白、青、黑三色的搭配比较经典,百事可乐公司所生产的衣服,其经典搭配也是这三个颜色的,显得脱俗而耐看。

       按照《天皇至道太清玉册》,道士尚有半臂之服,半臂就是无袖对襟的小褂,但是不用扣子,我们偶尔在日本的电影里还能看到,可惜现在很少看到道士穿这个,其实是很漂亮的。在早期上清派的时候,道士之法服,务求其精美,宝冠霞帔,认为这样才近似于神仙。盖上清弟子中以当时士族为多,在服饰上也难免有贵族气息。上清道士的常服,也要求精严,他们认为这样身神才能安宁。

       《论语》称赞大禹就说其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渠。禹,吾无间然矣!”今日道教之服饰,其实也与此精神相承,道士之常服,务求其简约,而法服则求其精美。这既与全真派的苦己利人的教义有关,也因为汉服自清朝以来,普通国人就不能穿了,道教服饰失去了互动的对象。

       近日中国道协出台的规定,并未提到裘”,古代道士之裘多用鹿皮做成,取鹿皮为仙家之物,到了明朝一般多用羔裘。今天则很少见到,一般冬天穿羽绒服的多。而鞋子一项,道士多穿布鞋,也有穿草鞋的,但是这些下雨都不方便。如果穿橡胶的雨靴,则显得不协调,古代逢雨天要么穿木屐,(李白诗云脚蹬谢公屐”,足见木屐在东晋时期就有了,而我们今天反认为是日本的东西,岂不可笑?)要么穿皮制的雨靴。步虚云飞舄蹑云端”,舄近似于我们所谓的靴子”,古代朝臣有朝靴,故道士朝觐天真,也当穿靴子,这个在今天也很少见到了。还有冠子,古籍记载的冠子很多,其形制今日多不可考,而全真教常见的高功所戴莲花冠,其材料多为铜制或塑料,一者款式一样,无以体现品行之高下;二者以塑料制成,实非朝真所宜。统一着装,以道协规定的形式出现,窃以为不如以祖师教戒的形式出现更好,这样后学知道祖师立教之心,知道戒律和依归,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的问题。

       道教的服饰,和汉服有甚深渊源,故道教实有保存汉族传统服饰,以存观瞻的作用,这点《道书援神契》中也指出儒者之服,随世更易;独玄门法服,有三代之遗风”云云。是故保持道教服饰的传统性和神圣性,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

       主要参考资料

       《白虎通疏证•卷九~卷十》、清、陈立、中华书局、2007

       《礼记集说》、陈浩注、出自《四书五经》、中国书店、2007

       《论语集注》、朱熹、出自《四书五经》、中国书店、2007

       《中国社会史•第五章•衣服》、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云笈七笺•卷四十•说戒部》、宋•张君房纂、华夏出版社、1996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马汉麟著、栗强笺注、新世界出版社、2007

       《太平御览•第六七五卷•道部一七》、任明、朱瑞平点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太平御览•第六八四卷~六九八卷》、任明、朱瑞平点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道书援神契》、出自《中华道藏》第二十八册、华夏出版社、2004

       《三洞法服科戒文》、张万福编录、出自《中华道藏》第四十二册、华夏出版社、2004

       《无上秘要•卷四十三•修道冠服品》、出自《中华道藏》第二十八册、华夏出版社、2004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明•朱权编、出自《中华道藏》第二十八册、华夏出版社、2004

       作者:万林一     本文发表于《论道》第二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