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八卦 >

太极拳百问全集
栏目分类:太极八卦   发布日期:2017-08-12   浏览次数:

 (30)老拳师为什么常用“说手”来形容教拳?这里的

  “手”代表功夫吗?

  答:在太极拳中, “手”既有“手法”之意,也是功夫的

  代名词。因为手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手巧标志着人的智慧。手

  的功能和结构也很复杂,它和全身都有关系。因此用“说手”

  来形容教拳,是非常形象和精练的说法,它代表了整个套路和

  推手过程的“眼、手、身、法、步”。

  (3 1)何谓“手型”?何谓“手法"?二者之间有何关联?

  答:手型是指在套路和技击中手的“型状”,如阴掌、阳

  掌、半阴半阳掌、钩、拳、指等。手法是指手的各种劲法和运

  化。手法包括了手型。有时手法则等同于拳法,是个大概念。

  (32)武术中常说“脚为根”,却很少说“步为根",是表

  述习惯还是两者确有区别?

  答: “其根在脚”是太极拳的重要说法和基本理念,它主

  要强调下实上虚,脚不乱动的问题。另外,脚是全身的根节,

  但它又是下肢的稍节,要了解全身的“根中稍"是很重要的。

  步在武术中专指各种步法如“马、弓、虚、歇、独立"等。二

  者在武术中的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在表述上形容“脚为根”是

  准确的。 “其根在脚”学问很深,脚底穴位多达60余个,同

  时脚有26块骨头,1 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

  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拳谚云: “功夫全在脚下”,不无

  道理。因此对“脚为根”应专门加以研究o

  (33)武术术语中的“眼手身法步",是“眼、手、身、

  法、步’,还是“眼、手、身法、步”?这句话中的“法"如

  何理解?

  答:可做不同的理解,答案不是绝对的。但我倾向于

  “手、眼、身法、步"。其中身法主要是指松肩坠肘、松胯提

  膝、含胸拔背、竖腰立顶等。其他有也应该有法,例如手法、

  眼法、步法等。这句话重点在“法",民间的表述习惯是五字

  连用: “眼手身法步",我们遵从习惯。

  (34)太极拳强调腰,腰属于身型还是属于身法?

  答:腰既属于身型,又属于身法,同时又超越了二者。拳

  论讲: “腰为主宰", “腰为纛,气为旗", “刻刻留意在腰

  间”、 “命意源头在腰隙”。请发挥想像力,把腰想得多重要

  都不为过。

  (35)习练太极拳前,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进行“热身”和

  其他辅助运动吗?

  答:一般不需要。因为太极拳不是太剧烈的运动,同时它

  自身的慢练就具有了“热身”的功能。如果参加比赛和推手,

  则可以做一些伸筋拔骨的练习。

  (36)为什么有人练太极拳时膝盖疼?怎么预防?

  答:练功伤膝关节是一个问题,首先应该了解膝所处的位

  置,它是下肢的中节,几乎要吃全身的压力,膝关节是比较复

  杂的:关节的前面是鞍状关节,而后面又是球窝关节,这样才

  构成膝关节动作的特点,膝关节前有一个膑骨,又形成了既是

  活动又是保护的作用;同时膝关节面中间又有一对软骨半月组

  织,既是使关节面适当活动也是产生弹力即和椎间盘一样的作

  用。所以膝关节不宜过度弯曲和用力,这就要在练功时加以注

  意。很多运动员膝关节受伤一是因为片面地追求动作的难度,

  二是动作编排(指竞赛套路)不够规范,三是没有掌握太极拳

  的精髓,没有做到带功行拳, “气遍周身不稍带”。

  (37)是“虚灵顶劲”还是“虚领顶劲"

  答:这个问题有过争论,一字之差,导致不同的理解。字

  面意思“灵"是灵活、灵感,机灵、灵动; “领"是引领、提

  起。在道理上,两个字都讲得通。我个人练功的感受是,顶的

  虚领是由视线向前远视时略高一点,大约在1 5度,然后微收

  下颌,使略高的视线平视,这时的感觉是颈部肌肉有松弛感,

  对颈椎不产生压迫,头顶百会穴的部位有一种虚微领起的感

  觉,这样做符合拳论对顶的其他专门要求,如满身轻利顶头

  悬,尾闾中正神贯顶等,所以我更倾向于虚领顶劲。

  (38)太极拳握拳时是空拳还是实拳?

  答:太极拳法用掌较多偶然用拳。拳也叫捶,只有五捶,

  而且这五捶并不全是以打击为主,也有拿法和破对方的来力。

  通常是握拳如卷饼,但不要握实、握死。握拳时是以中间的掌

  纹为折线,以小指依次向手心(内劳宫穴)并拢,中指尖在内

  劳官处,同时拳面要平,手腕也要平,即四指得气。

  (39)习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注意经络、穴位?经络、穴位是

  很虚无的东西,如何注意?

  答:经络学说(含穴位)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黄

  帝内经》中对经络有很高的评价: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是光

  子路线,与人的气场有联系。中华武道和医道本是相通的,尤

  其是内家功夫,非常重视人体内部的修炼。应该说严格按照太

  极拳的要领去做,注意内外三合,自然会做到通经活络的。

  (40)经络与神经是一回事吗?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答:不是一回事,一是中医概念,一是西医概念。神经在

  感觉,经络在感应。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一个网络系统,是

  贯穿人体的信息通道,不同的是,一个外在一些,易被感知;

  一个内在一些,不易被感知o

  (4 1)太极拳有“一片神行"、 “用意不用力”之说,

  “神"和“意”是否一回事?

  答:太极拳论有“全凭心意用功夫"之说,心也就是神。

  这里, “意"与“神”是相关联的,有先天的“元神" (神)

  和后天的“识神" (意)两种,二者是互相关联的有机一体。

  中国养生学家及著作对“神”有专门论述, “神与形俱,神去

  形亡”等。拳论也讲三步功夫的高层次是“阶及神明",欲达

  这个境界,非“全凭心意用功夫”不可,可见,意可通神。

  (42)太极拳的“其根在脚”、 “未曾接手足有根”,

  “根”是在脚掌还是在脚跟?需要不需要“五趾抓地”。

  答: “其根在脚”就可以了, “五趾抓地”在太极拳中似

  乎不必要。脚下的支撑点有其不同的意动,即大趾的大敦穴、

  脚心的前三分之一处的涌泉穴和足跟部,都各自有他们的意

  动,是要有所区别,不能绝对的一概而论。

  (43)何谓“天门长开、地门长闭”? “地门”是“地盆"

  吗?

  答:天门是指百会穴, “天门长开"有虚灵之意,方能

  “神贯顶”。地门是指会阴穴而非指肛部, “地门常闭"是会

  阴穴总有微向上的意动,是对丹田的护养和意守,否则丹田气

  必散,而无“气如车轮"的作用。 “地盆"是指骨盆、骶髂关

  节的一个整合作用,使之圆裆、溜臀、活胯。

  (44)为什么说“宁挨十手、不挨一肘”?太极拳中有哪些

  肘型、肘法7 .

  答:这句武术谚语说明了“肘"的厉害,肘是上肢的定位

  点,可做走化的策应,也可直接用来击人。肘型分横、直;肘

  法则有十六种之多。用肘多是以肘尖直接打击对方的身体,主

  要攻击胸部(例如陈式拳的“穿心肘”),因为胸笼是空的,

  而内部心、肝肺等都是重要的器官。

  (45)如何理解“人地三尺"?是“气”人? “意”人?还

  是“力”人?

  答: “人地三尺”,按王培生老师的讲法,人体的自身重

  力及内力作用于地,产生反作用力。人的下肢成年以三尺左右

  为度,一脚是全身的根节,但在运动时脚又是下肢的稍节,下

  肢的根节在胯,根节入地形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镜相关系,

  这是一个意动,但同时也是气动, “意" “气”在上、下三尺

  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互动,习拳者可反复揣摩。

  (46)如何理解“不同步、十五度"?

  答:同步,物理学的定义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随时间

  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之谓。可见它是有一定的

  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太极拳运动尤其是太极拳推手的化劲,就

  处处体现了这种同步与不同步的关系。月亮与地球是同步,人

  造卫星与地球的关系也是同步,二者同步在1 3.5度的夹角。

  我们利用1 5度角这个约数,来定位太极推手的不丢不顶和

  “化"劲,实质准确的表述是“要同步,十五度"。

  (47)何谓“背不圆力不全”? “背"与“腰"是什么关‘

  系?

  答: “背不圆力不全”是武术谚语,讲的是“力由脊

  发”。脊即背,背以两侧肩胛骨作为运动的基础,两肩胛骨向

  外向前运动,则对肩关节形成了支持,才有上肢发力的基础。

  肩胛骨的下缘向与两侧的腰肌相连,这就在生理上把腰部与上

  肢联系上了。腰、背一体组成身之阳(后),腰、胸组成身之

  阴(前)。阴阳合和,劲路就顺达了。

  (48)何谓“裆开一线"? “裆"与“地盆”、 “地门”是

  什么关系?

  答: “裆开一线"是指腹股沟,即与胯的活动有关,是指

  旋胯时与胯端(髂前上缘)要和会阴穴形成一条线之意。裆是

  泛指,包含了“地盆”、 “地门"。裆的动作有开裆、掩裆、

  提裆、圆裆等,都要注意“裆开一线"。

  (49)太极拳对脚的要求很多也很高,如“脚踏中门"、

  “如履薄冰”、 “套索"、 “迈步如猫行”等,它们之间是什

  么关系?

  答: “迈步如猫行", “如履薄冰"是太极拳出脚走位的

  神态和状态,是言其轻灵之意,虚腿出步,关健点在足跟落地

  时的意动,像接触一个圆球。这在身形上就有了如履薄冰的轻

  灵。 “脚踏中门"和“套索”则是两个基本技击脚法,都是进

  圈,一是正进、一是侧进。拳者可反复揣摩。

  (50)太极拳的“分脚"和“蹬脚"是属于脚法还是腿法?

  与膝打、胯打的关系如何?

  。 答: “分脚”也叫翅脚,就好像翅膀,是以足尖踢胸点

  肋,击打部位在胸和肋部,是点击。而“蹬脚”则是蹬对方的

  胯部,是以足跟着力,有蹬踏的作用。二者应该属于腿法。膝

  打有两个,一是金鸡独立,直接提膝用膝直接顶对方的裆,这

  ’招尽量避免使用。另一个是用自己的前腿一般是弓步时,用膝

  尖用意找对方的前脚的足跟,再用手指向同一个位置,即可发

  出整劲。胯打是落胯,由胯端垂直向下,就好像铡刀下落,切

  捶对方腰腿,云手就有此劲路。

  (5 1)何谓太极拳的“明劲"、 “暗劲"、 “不用劲"?三

  者如何表现及转换?

  答:这是太极拳劲力三步功夫的表现。明劲可以说是以外

  形姿势走出的劲路,以外形动作为主,后面的两种劲虽也有一

  定的动作,但要有内在的功力。暗劲是在接手后运用了自己的

  整合劲,通过接触点把能量送到对方的一定的部位,更讲究意

  动,是太极拳劲路的较高层次。所谓“不用劲"应该是“练神

  还虚”的更高层次的劲路,它可以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用

  意念借力,把能量反作用于对方相应的部位.o三者的转换和表

  现是随机的,舍己从人的。

  (52)太极拳讲“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又说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二者是否矛盾?

  答:这是在描述不同的境界和层次,不矛盾。拳论还有一

  句话是“全凭心意用功夫",用现代语言讲就是“信息规范运

  动"。心和意是信息,气运身是运动,这正是太极拳的科学性

  的所在,它们是两个层次。 “以气运身”是说身体的硬件要如

  何运动,这是运动的物质基础。 “在意不在气"是说身心的软

  件要如何运动,即能量(信息)如何整合,这是太极拳运动的

  实质。 .

  (53)太极拳的“神贯顶"与“气沉丹田”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是个连贯的意动, “气沉丹

  田” (实其下)有助于“神贯顶” (虚其上), “神贯顶”

  (虚灵其内)的表现状态是“气沉丹田” (实在其外)。关于

  这点请认真体悟拳论的完整表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

  顶头悬”。尾闾不中正,是无法“气沉丹田”的。

  (54)经常“气沉丹田”是否会沉成大肚子?

  答: “气沉丹田"的正确状态,其腹肌基本是以收缩为

  主,所以不会大肚子。而且经常“尾闾中正",会壮腰而减少

  腹部的赘肉o

  (55)太极拳讲分清虚实,不能双重,但又出现了许多“马

  步.,,的动作(如吴式拳的单鞭、陈式拳的中盘等),如何解

  释?

  答:单鞭、中盘等都不是双重,两脚表面上是平行的,但

  上肢动作的不同也就影响了脚。以“单鞭"为例,右手作钩是

  由外劳宫穴沿小臂和大臂外侧到后背,再沿左胯、大腿、小腿

  的外侧至左脚的外踝下的申脉穴。而左手是掌,由内劳宫沿小

  臂大臂内侧经胸前再沿右胯及大腿、小腿内侧至脚内踝下的照

  海穴。两只脚一在外踝,一在内踝,也就有了左右不同而非双

  重,同时视线与意念一在左手,一在右手,也不是双重。

  (56)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行云流水”?

  答:理解成“上如行云,下如流水”,云虚而水实。另外

  我们知道,人的骨骼肌因其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紧张肌和趋性肌

  两种,紧张肌多在下肢,而趋性肌多在上肢。趋性肌主要是由

  左脑的中枢支配,其动作灵活,并以意动为主。而紧张肌则不

  然,它支撑全身重量,以常处于紧张状态。紧张肌的动静(信

  息)上传于脑,可使大脑主要是右脑细胞活跃,同时还可使大

  脑的血循环更通畅,所以有养脑的作用。为什么有走为“百练

  之祖”之说,就是因其有健身健脑的作用。

  (57)是“含胸拔背”还是“涵胸拔背”? “含胸”和“拔

  背"是否矛盾?

  答: “含"和“涵"通用,涵字还有更深层意思,比如说

  一个人有涵养。胸腹是上虚下实,也就是空胸实腹之说,另外

  还有“空胸紧背"、 “背不圆力不全”之说。胸廓内有非常重

  要血液循环和呼吸器官,这也是为什么涵胸空胸的道理。我们

  自己的胸前有一个“场”,也就是胸前是空的,上肢多在这个

  “场”活动。如果用了这个“涵胸”就与“拔背”不矛盾了。

  (58)许多拳种是裹裆,而太极拳是圆裆,从养生角度来看

  后者为佳,但从技击角度来看后者是否不利防身?

  答:太极拳不仅是圆裆,还有开裆、掩裆、撕裆、提裆等

  多种。裆在骨盆的下面,骨盆是一个拱形结构,两腿支撑是人

  类直立行走后进化的结果。武术中各种步法,都要有裆的变化

  和支持。如马步时是圆裆,弓步时是掩裆,坐步时是提裆等

  等。这些裆的变化正是随着技击的状态而变,太极拳好就好在

  更全面,将养生和技击结合起来了。

  (59)为什么吴式太极拳的弓步是“川字步"?与通常的弓

  步有什么不同的用处?

  答:吴式太极拳是中小架子,其两脚多是平行的步法,好

  像“川"字,故得其名。其上步或退步都很自然随顺之意。我

  还有个体会就是“川"字也可以立起来,中间一笔是会阴穴上

  通百会穴,实腿是长的一笔,虚实随机变幻,但中定不变,这

  比通常的弓步多了些内涵。

  (60)“动静之机”还是“动静之几”? “机"和“几"有

  何区别? ‘

  答: “几”字在字典多为名词,如茶几。然在老子的“上

  善若水故几于道"和禅家的“研几穷理”的几字,都是有苗头

  之意,也是中极之玄, “亦阴亦阳、非阴非阳"。机有机会、

  机缘、机锋之意。二者皆讲得通。

  (6 1)“立身中正”与“曲中求直”是什么关系?

  答: “立身中正"是太极拳身法的总的要求,是说的一种

  “状态”; “曲中求直"太极拳劲法的总要求,是说的一种

  “神态"。一为体、一为用, “状态”出“神态"。二者关系

  妙不可言,需靠体证o

  (62)“八面支撑"与“随曲就伸”是什么关系?

  答: “支撑八面"即: “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

  即有后、有内即有外",说的是形态; “随曲就伸"即: “开

  合有度,随心所欲”,说的是神态。另“八面支撑”是“立身

  中正"的必然效果; “随曲就伸”是“曲中求直"的必然效

  果。

  (63)孙禄堂讲“太极就是一气、一气就是太极”,具体指

  的是什么?指的是“气场”? “气势"?还是“气运身"?

  答:既指又非指。因为“气场” “气势” “气运身"仍是

  在“物”的层面, “有”的层面。练太极练不出这些,就是连

  “物"的层面也未达到。但太极拳远未仅此,孙禄堂讲的“一

  气”,应该指的是“道生一"的境界,即近乎“无”的境界。

  完全可以这样理解: “太极即道、道即太极"。

  (64)何谓“步眼"?它是在脚上?两脚间?还是在脚外的

  某点?它有何实用价值?

  答: “步眼”有点像围棋中的“眼”的概念,一块活棋必

  需有两个眼。步眼是由步法运化来的,也就是要有支撑点、支

  撑面、支撑面积和支撑角度的共同作用,是灵活的脚下功夫的

  构成要素。 “步眼手法合"是其具体的应用。它是随机的,因

  势而成、而变,有时在脚上,有时在脚间,有时在脚外。其价

  值在推手时比对手多了个“活"根。

  (65)武术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之说,但太极拳

  为什么较少起脚?尤其是起高腿?

  答:应该是“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赢人”。这里的“脚赢

  人",不是赢在“拳打脚踢”,而是赢在“起脚半边空”因此

  太极拳慎起脚及高腿。 “手是两扇门"是指手要粘住,封住对

  方,之后经过自身的“由脚而腿而腰"到“形于指”的运化,

  达到周身一家、打人如走路的境界。

  (66)“手与脚合”,是同侧的手脚相合,还是异侧的手脚

  相合?为什么有时手不是找脚,而是找其他部位?

  答: “手与脚合"是外三合的一个要求,基本上是身体左

  右交叉相合的。例如左手是实手,则右脚为实脚。反之亦如

  是,如“搂膝拗步"。但在“异侧相合”的同时,还要注意

  “同侧相和"。至于有时手不找脚而找其他部位则是为了“中

  定" (例如找鼻尖)和技击(例如找耳门)。

  (67)何谓“力不过腕”?与“力达四梢"是否矛盾?

  答: “力不过腕"与“力达四梢”二者所讲的“力"不是

  一个内容,因此并不矛盾。前者指的是外力,上肢要松肩坠

  肘,外力只能到腕部,意思是手要灵活;后者指内力而言,主

  要是讲意到力到,有渗透性。

  (68)为什么说“退圈容易进圈难”? “圈”指的是什么?

  答: “退圈容易进圈难"的圈是指气场来说,两个人一搭

  手,即形成了包容两个人的无形的圈,也就是太极的无级,太

  极图的外圈。这时才有阴与阳和阴阳鱼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两人推手,重心稳定很重要,这是“进圈"的本线,一旦出

  圈,就失去了阴阳变化,再进圈就难了。进圈和占圈均需身形

  腰顶的运化来占住气场的空间。

  (69)太极拳的“能量"指的是什么?是“意"?是

  “气”?还是“劲”?

  答:能量是一个物理上的名词,指一个物体能做功,这个

  物体就具有能量。在太极拳的运动中的太极劲,应该是带有能

  量的。而“气" “意”是信息规范运动,行气,气运身所产生

  的太极劲,就是太极拳的能量。

  (70)“中土不离位"的“位"指的是部位、穴位、还是位

  置? “中土"指的是什么?’

  答: “金、木、水、火、土",土为中,太极拳学用八卦

  五行来形容拳势的八门五步。 “中土"即指“进、退、顾、

  盼、定”中的“中定"。中土不离位的“位",既指站位(重

  心),又指部位(中心),拳谚“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轻松

  气腾然”对“中土不离位"做了很好的说明。

  (7 1)“手分虚实",但拳中有的手法同时发力或同时不发

  力(如十字手、如封似闭等),这时的虚实如何理解?

  答:手的虚实虽然与脚的虚实有关,无论是否同时发力,

  内在还是分阴阳(虚实)的,如“十字手”和“如封似闭",

  是双手同时动作,但还是有区别的。十字手的前手手腕是大指

  向后而后手是小指向前,前手大指向内走的是手背,而后手是

  小指侧的神门穴向前,则是走手心,内劳宫。因此两支手也有

  阴阳与虚实之分。如封似闭是两手心向后,同时向外分,但此

  时下肢就是有虚实之分,因此右腿是实腿则左手在手背部有

  意,为实,而右手在手心有意也就是内劳宫,则是虚。这样再

  做下面动作时两手就以不同的方向分开。

  (72)许多人练拳数载仍不“懂劲”,懂劲的标志是什么?

  求懂劲是否一定要经过推手?

  答: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就是练拳一个必经的过程。

  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要招熟,二要开悟。招熟的标志是,

  拳架和推手都要符合拳理,熟能生巧、生巧就是开悟。推手是

  太极拳不可或缺的内容,不推手就是纸上谈兵。

  (73)何谓“听劲"?怎样训练听劲?遇到不听劲(蛮力)

  的怎么办?

  答: “听劲"是“懂劲”的前提,在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技

  击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的功夫。 “听”就是

  感觉和反应,心平气静,不急不躁,才能正确的感觉对方的劲

  路并做出正确的反应。听劲功夫出来了,不怕对方用蛮力,引

  进落空即可。

  (74)通常的“左右对称"可以理解,但您提出了“左右不

  对称”的理论,如何理解?

  答:人体表面是对称,但又不完全对称,如左右脚,一般

  是左脚大于右脚,功能上右脚主运动,左脚主稳定。太极拳是

  辩证思维,注意到了这种既对称,又不对称,既平衡又不平衡

  的现象,并以中定加以协调。

  (75)有人提出“中指”领劲、也有提出“食指”或“无名

  指"领劲的,但您提出“五指有主攻,以火指为首”的观点,

  如何理解?

  答:人的五个手指是有其不同的功用和指向,各司其职。

  如二指(食指)是与视线有关,比如要用手指指外界事物,一

  般都是用二指去指;四指(无名指)气感明显,便于集中意

  念;握拳时则中指不能放出,而是回收找自己的手心(内劳宫

  穴)再找肘尖;小指主旋连掌缘、大指指根与腕相连,因此腕

  关节的活动是偏重于大指根部,这也是生理解剖上的结构特

  点。技击时,大指是“大哥",指挥余四指,这样在手法上才

  会劲路顺达。

  (76)怎样理解“零点概念”?

  答: “零点概念”指人体三维空间的垂直轴、矢状轴和额

  状轴,三轴的交叉点的运化。零点主上下左右前后动作的协

  调。理论上讲的“道”、 “无极"及禅家的“穷理和研几"、

  “理和几”,都是“零点概念”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个概念

  尚待完善。

  (77)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答: “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的技击理念和太极推手训练的

  基本要求,也是知己知彼的高深功夫境界。太极推手的“化拿

  发打", “化"是化开对方的“劲”,或对方的“意”,

  “拿”是拿对方的根, “发”是将对方的重心发出体外,

  “打”是打对方的重力点。不难看出都是以对方为主,如果不

  了解和不顺随对方,就无法运用自己的劲路。简单说舍己从人

  就是这个道理。

  (78)武术中的“先下手为强"与太极拳的“后发先至"不

  矛盾吗?

  答:二者表述的不是一个境界的内容,前者言“招’’,后

  者言“理",故不矛盾。拳论有“彼不动己不动,彼未动己先

  动"之说,这是一个“后者先"的境界,彼是外动,我是内

  动,、因此才能“后发先至"。

  (79)武谚中的“一力降十会"与太极拳的“一巧破千斤”

  是否矛盾?

  答: “一力降十会”在武术上确实有,这个力是指扎扎实

  实的功力,朴素无华、不尚机巧,也就是“巧拿不如笨打”。

  应该说这与先天的体力体能也不无关系。而“一巧破千斤”,

  则不完全是或完全不是先天的体力体能了,这是知己知彼借力

  打力功夫,可以说进入了武学的艺术境界。这二者的指向不

  l司,互相依托,因此也不矛盾。

  (80)在太极拳的习练中,您投出了“在己无居”、 “身

  知"、 “心知"等概念,如何理解?

  答: “在己无居”是庄子的一句话,即物来则应,应而不

  藏,是指追求气势坦荡,应物自然的境界。而“身知"和“心

  知",也就是体悟和心悟的意思,是悟而后知,悟知合一,

  “拳禅一如"。

  (8 1)行拳时有人强调“意守命门",有人则强调“气沉丹

  田",二者是否相冲突?

  答:这个问题可参考王培生老师的一句话: “命门吸丹田

  和命门催丹田,就好像拉风箱似的"。这正好说明, “意守命

  门"与“气沉丹田"是不矛盾的,而且是有联系的。拳论中有

  “腹内轻松气腾然”和“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也是在说丹

  田与命门的关系,二者同在人体之中位,以维持人体的稳定平

  衡。

  (82)“气沉丹田"是顺腹式呼吸还是逆腹式呼吸?

  答:气沉丹田与呼吸的方法没有直接关系,它是“导引”

  而非“吐纳"。我们在人体肌肉训练中提到,腹部肌肉是维持

  人体体位的重要的大肌群。腹部肌肉的八块腹肌,不只是单纯

  的收缩,而是要运化,为了全身体位的平衡,也就是“腰如车

  轴、气如车轮”的意思,这也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导引。我

  不主张硬性规定在具体动作中哪里是“呼”哪里是“吸",而

  是主张自然呼吸。

  (83)通常而言,重心低容易稳固,但高手在太极拳推手中

  并不降低重心,这是为什么?

  答:重心与姿势有关(这是外在的),通常姿势的高低决

  定了重心的高低。同时,重心还与气息有关(这是内在的)气

  在腰腹肯定比气在胸背要重心低些。高手在推手时始终处于

  “气沉丹田”的中定状态,故无需靠降低姿势来稳固重心。

  (84)丹田有上、中、下之说。现有三问:一、丹田是否确

  有?二、具体部位在哪里?三、实际作用是什么?

  答:前三田后三关是经络运动的“小周天"的功课,可见

  丹田确有。具体部位在哪儿,其说有异,但大同小异。丹田是

  个区域,上丹田在头顶百会处,主藏神;中丹田在腰腹命门

  间,主藏气;下丹田在裆下会阴处,主藏精。武功的修炼可以

  涵养人的精、气、神,这是共认的事实。

  (85)如何理解太极拳推手应用中的“物理定位”和“逻辑

  定位"问题?

  答:拳架和推手,都有个定位的问题。一个人必然在一定

  的方位中活动,并随时都要有所改变。前进、后退、左顾、右

  盼、中定,四正、四隅等皆是定位,八方线也是定位。我们可

  以说它是“物理定位"。进一步讲阴阳、虚实、动静等则是定

  位的内涵。

  逻辑定位,顾名思义它要符合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

  性,通过“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通过对

  行拳走架和推手技击的定格定位,找到动作转换,互动间的因

  果关系和内在规律,通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表现,去

  体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86)何谓“扇区”?何谓“镜相"?如何在推手中运用?

  答:扇区是进行逻辑定位的思考时所引用的电脑磁盘的一

  个概念。人的周围应是360度的圆周,我们以每1 5度角作为

  一个单位(为什么l 5度,前面有过论述,即同步的问题),

  推手时通过运化,把对方放到自己力控扇区的相邻或相关的扇

  区,便可以柔克刚。

  “镜相"就是根据照镜子的原理,相对而相反。用于推

  手,就是想象己是对方的投影,对手是己的投影,己的意念就

  是光源,动力就是光波,将对手罩住进行“化拿发打"。这是

  针对自我开发右脑的方法。这要悟。

  . (87)太极拳与书法、围棋同理,能否具体说明哪些道理相

  同?

  答: “拳如书道",指的是拳法、书法同理。好的书法讲

  究行气,讲究字的连贯,要有笔力,讲究谋篇布局、整体效果

  等等,太极拳也如是。如云手的右手为钩,就像书法中宝盖的

  回钩,在书法讲叫“如鸟视胸”,很形象;书法有永字八法,

  太极拳也有八法;书法有回锋、藏锋、中锋,‘太极拳有回旋、

  蓄劲、中定;书法有“人木三分”,“离纸一寸”之说,太极拳

  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之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者皆为博大精深之艺术)。围棋之道的大局观、气势、挤

  让,避实就虚,形左实右,忽隐忽现等,有很多正是太极推手

  的直接体现,明白了这些道理,有助于我们在练拳时体现出优

  雅的大家风范。

  (88)所说的太极拳的“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指的是什么?

  答:关于数术,是这样理解的:数是一个事物实具的、逻

  辑的、整体的和发展的状况,术是方式方法。二者一是宏观

  的,一是微观的;一是表象的,一是抽象的。太极拳中也处处

  含有这种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如“心”、“意"、“气"、

  “劲”、“招”的体现及“处处有虚实,全身、总体一虚实”等

  等。另外,拳论与传统哲学的关系,拳理与民族性格,民族智

  慧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不是几句话,几篇文章甚至是几本书所

  能说清的。

  (89)习练太极拳和开发大脑有什么关系?

  答:这个问题也很大,因为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到

  现在对自身大脑的开发和应用,只在5%左右,因此对大脑开

  发的潜力非常大。脑分左右,左脑和右脑由“胼胝体”连接起

  来。左脑功能足以维护人的平时生存活动,但重要的事情就要

  由右脑来支配。右脑有创造性、直觉能力和认识图像的功能,

  这些功能已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同时右脑还有一个隐蔽的重要

  功能,就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作为遗传因子信息储藏下

  来。这样可以认为右脑是“祖先脑",继承接受祖先所有遗传

  因子阶段的信息,并存储起来。

  太极拳讲“全凭心意用功夫",一语中的“心",主要指

  的就是右脑,是禅家说的“直指人心”的“心”。太极拳有其

  形与理,行拳时要有形象的模仿、形象记忆、形象理解和形象

  创造等思维活动。感形于目,悟理在心,由右脑思维产生了图

  形、空间定位,再传递给左脑进行逻辑整合而产生自然协调的

  运动。可见,习练太极拳有助于大脑(尤其是右脑)的开发。

  (90)太极拳对呼吸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呼吸是人的生命现象,呼吸有许多层次,通常的呼吸

  为“息”,有意识的呼吸为“吐纳"。 “人活一口气",可见

  呼吸之重要。太极拳的行拳,既是自然之呼吸,又是气功之吐

  纳。平时练拳时可纯任自然,当呼则呼,当吸则吸,毫不勉强

  造作。若进行推手和太极内功的训练,则有深呼吸,浅呼吸,

  内呼吸,外呼吸,抓闭呼吸,喉头呼吸等各式练法。对这些练

  法均有具体要求,可按步骤进行。

  (9 1)行拳时的呼吸,有人用鼻,有人用口。究竟应该是鼻

  呼吸还是口呼吸?

  答:前面对呼吸有过系统论述,太极拳的呼吸应该是吐

  纳。总的说应是自然呼吸,即鼻吸鼻呼,如果鼻口并用时(如

  发力、发声),也可用鼻吸口呼的方法。 ‘

  (92)练太极拳及推手,要不要以声助力?如果发声,是自

  然发声还是只发固定的(如哼、哈、嘿)几种声音?

  答:一般不需要以声助力,但在推手或陈式拳丹田发劲

  时,也可自然发声。无论发什么声音,都不是刻意的,而且导

  引吐纳的必然结果。

  (93)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比较令人费解,在实际应用上

  很难把握,是只用意不用力呢?还是多用意少用力呢?

  答: “用意不用力”不能表面去解释。力与意的关系是什

  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真要说清楚,可以写一本书。人体力

  学讲力有内力和外力;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叫内力,作用于载体

  上(如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叫外力,无论内力、外力、均有

  大小拙巧之分,属于“形而下”。意是信息的规范运动,是

  “心"的动静,属于“形而上"。所谓“用意”是指以心行

  气; “不用力”,是指力服从意,+力要从心,不用拙力。在行

  拳时不乱动,不盲目动,动静要符合拳理,这才是用意不用力

  的涵义。

  (94)太极拳对头、肩、肘、手、胯、膝、足等身体各个部

  位要求很高,运动起来很难协调,您认为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

  个问题?

  答:要把这个问题结合起来看,头、肩、肘、手、胯、

  膝、足是“七星”,互相照应,互相联系,其“外三合"用头

  (虚领顶劲)定住;其“内三合"用气(气沉丹田)贯穿。久

  而久之,顺其自然,熟能生巧。

  (95)在讲拳说手时,经常举日常生活或劳动中的例子。请

  问就原理而言,太极拳与劳动有何异同?或者说人们在日常生

  活和劳动中如何运用太极拳的原理?

  答:经常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或劳动时的劲来形容太极劲,

  这样方便理解,便于验证。而且太极拳在劲力上确实与日常生

  活和劳动的道理相同。甚至还有其职业特点。比如过去我们在

  推手时大家彼此愿意叫绰号, “单手宋",他是一位很有名的

  木匠,单手拉锯的劲用的很好,在推手时也常用这种拽拉的

  劲;有一位“煤炭张”,是在车站卸煤的,煤车向下滑行时,

  他用大杠子可以用杠杆的力量使其站住,因此在推手时很会用

  这种力气;还有一位马师傅是八级电工,他能在脚下不稳定的

  情况下用改锥或其他工具做活,因此推手时他擅长上下相随;

  还有李维启是一位司炉工,每天要铲煤和向锅炉内送煤几吨,

  在推手时就善于用腰。任何劳动都要运动身心,太极拳是身心

  “劳动",其力、其理都是相贯通的。也就是拳论讲的: “虽

  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96)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有时练得顺,感觉特别舒

  服,欲罢不能;有时练得不顺,感觉特别别扭,像不会练了一

  样。这是怎么回事?怎样对待这种情况?

  答:这种情况是有的,叫做“不在状态",原因很多,有

  时是外在的(如气场、环境),有时是内在的(如身体、心

  情),有时则是急于求成,欲速不达。游黄山玩有一句话叫

  “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练拳亦如此,不能漫不经心,

  不守规矩;又不能太过执著而心生急躁,总之慢慢磨心性自然

  会成功。

  (97)若干职业奇才反复单调劳作而产生“职业病"j若干

  运动也会有“运动伤病”,太极拳运动有无类似的副作用?在

  进行太极拳锻炼时应注意什么?

  答:若干“职业病",如白领阶层的亚健康,金领阶层的

  富贵病,多是因为室内伏案过久,较少室外活动所致;若干

  “运动伤病"如“网球肘",肌肉拉伤,椎间盘突出等,则是

  因为过度运动了身体的某个部位而造成劳损。规范的太极拳则

  无类似副作用。所要注意的是,应选对师承符合拳理,内外兼

  修,自然而然。

  (98)我国的太极拳爱好者很多,对于初学者及一般爱好

  者,有什么忠告?对于有一定基础并想进一步提高者,有什么

  忠告?

  答:太极拳是我们的国粹,它有系统、深邃、辩证的功理

  法,可以说是取之不绝,研究不尽的武学宝库。但若干年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使我们对武术的继承和研发几近断代,

  真正泰斗级的大师很难寻觅, “得其精髓”的传人,也远没有

  炒作的那样多。 “学武就要学正宗,锲而不舍勤练功”,我将

  这个忠告送给所有太极拳同仁,不管是初学者还是提高者,同

  等重要。

  (99)“套路是太极拳的载体,推手是太极拳的精髓”,或

  者说“套路是普及、推手是提高”。但现在推手却成了太极拳

  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您参加过国家体委关于研讨、制

  定太极拳推手规则的工作,这方面您是如何认识的?或者说,

  您认为太极拳推手应该如何发展?

  答:20多年前(1 98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规则研究会在

  北京召开。当时召集有北京、上海、哈尔滨、温州和天津太极

  拳界的代表参加,北京是王培生老师带队,李和生、张勇涛、

  刘庆洲和我共同参加研讨。当时上海和哈尔滨都拿出自己的一

  套方案。经过几天的讨论,基本倾向于哈尔滨的方法。王培生

  老师提出的方案是用一个圆,中间划一条平均的分界线,双方

  各在自己的一边,以打轮开始,三轮手,可以散开进行推手,

  老师把它叫险步,就好像是在一一个独木桥上,两个相遇斗智斗

  勇,斗手法身法,使对方落入水中,自己过桥。但有一位代表

  认为太麻烦了,不如划一个圈两人互推,谁出圈谁输。当然打

  击、点穴、抱腰、拉扯、拌子等等不能用。于是就形成了前些

  年的推手,后来不知何故又取消了。

  (100)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有没有进入奥运的可能?

  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还应做哪些努力?

  答:某个项目能否进奥运.要看这个项目在世界的影响力

  和竞技水平等若干因素,要经过一套严谨的论证和程序。中华

  武术(包括太极拳)被世人喜爱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在宣传、

  推广和发展中华武术的战略思考和实际操作上尚待进一步努

  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武术走向世界,需要内强素质,外

  树形象,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基础性

  的、规范性的工作。同时要借鉴邻国跆拳道、柔道的成功案

  例,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先在国内把武术事业搞起来。当务

  之急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武术发展战

  略,进一步增加中华武术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