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18   浏览次数:

文/谭宝刚

郭店楚简有一论述宇宙生成的佚籍,名曰《太一生水》,它与传世文献中其他宇宙生成论相比更为精致,从而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诸多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阐发其哲学内涵,笔者也不揣浅陋,试就有关问题述说一些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太一生水》简文(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论述方便,兹将《太一生水》摘录如下(文本顺序有所调整,补释简文据自涂宗流先生的《郭店楚简平议》):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请(昏)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一、崇水尚土 水土并重

《太一生水》可以说是现今发现的制作时代最早的宇宙生成论文献,它与传世文献中论述宇宙生成的《列子》《子华子》《礼记》《荀子•礼论》《吕氏春秋》《鶡冠子》《淮南子》等一样视“太一”为宇宙发生的最高源头;或许是传世文献的作者们见过《太一生水》受其影响而撰文也未可知。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宇宙生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太一生水》体现先秦崇水尚土 水土并重的文化意蕴

在古代哲人的思想中,“混沌”为宇宙未分的原始状态。古人之所以以“混沌”为宇宙的起源,据我的推测这是基于直觉的生活经验而作出的一种猜想。《易传•系辞》论述八卦起源时云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样一种创立某一思想或学说的途径,明显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方法论。那时的哲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土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水与气的关系。

《尚书•洪范》将水与土都置于五行之中,《尚书•大传》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管子•水地》则对水和土的重要性作了很好的阐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或许那时的人们还受人类胚胎孕育过程和鸟类由蛋而发育成禽的影响,他们在追问宇宙起源时就提取了水和土两种实体性质料,“有物混成”“混而为一”以成“混沌”,它极大而为大(音太),未分而为一,故也谓之“太一”。

“太一”即虚无性形上体

在这种未分的原始状态中,“太一”也即“混沌”是虚无性形上体。它的第一位次的实体质料是水,“太一生水”之“生”并非“产生”“化生”之意,而应释为“有”,“太一生水”就是“太一有水”。“混沌”二字从水,是说它的存在必以水为依托,无水不成“混沌”,故简文又云太一“藏于水”。“混沌”的另一实体质料就是土。

在《太一生水》中,宇宙的创生始于天地的形成。文本对于天地形成的论述有前后两种呼应的思维路向,也就是说,文章开头的抽象理论概括和第二段的具体形象描述是相照应的。“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混沌”中有水,水对混沌发生作用,辅助混沌产生了天。这样一种天,在物质上就是水的另一存在状态“气”,“上,气也,而谓之天。”古文“气”字写作“□”,就象上升的“水”形,这种气(即天)又对“混沌”发生作用,辅助混沌产生地,“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地的物质存在状态是土,“下,土也,而谓之地。”

“水者,亦太一之所生也”

气(水的另一种物理状态)形成天,土形成地,气(是而似非的水)和土是从物质元素来说的,天和地是从空间要素来说的,其实质是名异而义同。因此,文本在逆向追述宇宙生成时没有再画蛇添足地说,“水者,亦太一之所生也”。

对于“一缺一盈”四字的解释,有学者将其与月相圆缺或水之盈满联系起来。其实,这是日常生活经验在我们研究中的误导引起的。仔细考察太一在整个宇宙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就会发现“一缺一盈”有特殊的哲学内涵。

“缺”与“盈”的考释

“一缺一盈”在原简中作“ □□□□”形,“缺”原整理者厘定为“块”字,但后面括号又注明为“缺”字。研究者大都将其定为“缺”字。其实“块”字是对的,读为如字,释为“土”,贾思勰《齐民要术·大豆》云“土和无块”;也可以表示天地宇宙,李白《日出入行》就有“吾将囊括大块”。“块”即是“土”,是组成“太一”或“混沌”的实体性质料,“盈”在春秋时期乃“水”之名,《春秋左传·哀公九年》载“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人,不可干也。’”“盈”就是“水”,是组成“太一”或“混沌”的另一实体性质料。这里史墨说得清清楚楚“盈,水名也;子,水位也。”难怪文本中既有“太一生水”,又有“太一藏于水”之说。

《吕氏春秋·大乐》重要资料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混混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天地宇宙(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两仪”指天地,其构成要素是水(上升而为气)和土,“阴阳”是对宇宙中具有对立性质的世界万物的一种普遍概括。“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既是指水和土两种实体性质料“混而为一”以成“混沌” ,也指“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的宇宙化生的开始,“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是指“混而为一”的“混沌”开始生成天地(即太一生成天地,是为“离”),天地又相互作用(即“复合”)生成下一对天象神明(即“复离” ),依次类推,这就是宇宙生成的规律。

简文为何逆向追述宇宙生成方式

“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宇宙化生就如转轮一般往复循环永不停息,也即《太一生水》中之“周而复始”。《淮南子•兵略训》在论述“道”的特点时则说“轮转而无穷,象日月之运行,若春秋有代谢”。《庄子·田子方》云:“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这就告诉了我们为何简文要花许多笔墨去逆向追述宇宙生成方式了。

“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两”者,水和土也,“一”者,“太一”或“混沌”也。就是说,先圣选择水和土这两种实体性质料加以想象性的混合而成“太一”或“混沌”,以此来推知世界万物发生的情状。

以上所述则是《太一生水》论述宇宙生成时“水土并重”观念的最好注脚。

因此愚以为“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应作如下解释:

从运行规律来说,“道”往复循环,生生不息,是万物的根本;从构成要素来说,“道”由水和土“混而为一”“合而成章”,是万物的主宰。

传世本《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实际上是太史儋深得老聃《太一生水》的要义而作出的思辩性概括。“一”指“太一”即“混沌”,“道生一”意为“道始于混沌”,“一生二”指“混沌”产生“天”“地”,“二生三”指“天”“地”产生后与“太一”合而为三,“三生万物”指“太一”和“天”“地”生生不息,产生万物。

二、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

从太一(有水)成天成地,到天地成神明,神明成阴阳……一直到“成岁而止”,这是一条脉络清晰的宇宙生成线路。对于这一生成过程我们要注意两点:其一是“反辅”,太一在水的“反辅”下生成了天,又在天的“反辅”下生成了地。如前所述,太一与水不是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而是“有”的关系。

太一与天地则是直接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自天地以下太一不再直接参与万物创生的过程,但仍间接地对每一生成环节发生作用。其二是“复相辅”,自天地开始就有了成对天象,它们分属抽象范畴的阴阳序列,相互作用产生下一对天象,“一阴一阳,合而成章”。

文本在顺叙了宇宙生成过程后,又着墨较多地进行了逆向追述,“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从“岁”开始反溯回去追问宇宙的根源,一直到“太一”这一源头。“逆向生成方式是《太一生水》与其它宇宙生成论天象生成过程相区别的最本质所在。”这一逆向追述显然是为了凸显太一的本源地位以及对万物生发的作用,可它却是我们在描绘《太一生水》宇宙生成图式时容易忽视而又不能忽视的关键所在。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祭奠道教神灵(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整个宇宙生成过程中,“太一”的作用是贯穿始终的,除直接生成了天地外,还间接参与了天地以下每对天象生成环节,太一“行于时”“周而或始”就是一个明证。

三、“神明”应释为“晦明”

在太一、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岁等众多概念中,“神明”作何解释是引起学界争议的又一焦点。

“神明”应不是一种奇妙的功能和宇宙万物运行的能力

这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得到答案。在《太一生水》中,具有奇妙的功能和宇宙万物运行能力的只能是“太一”:太一生水,生天,生地,“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样一种奇妙的功能和宇宙万物运行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事物都无法改变,“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如果说“神明”是一种奇妙的功能和宇宙万物运行的能力,那麽神明就是太一,这与简文所述相矛盾;并且从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的顺序来看,天地就能够“厘”“杀”神明的生命,阴阳能够完成神明的作用,显然与简文所表述的内涵相反,故不能成立。

“神明”是成对的事物

再就是从“相辅”来看,“神明”不是一个事物一个词,而是成对的事物,《淮南子•泰族训》“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可见“神明”属于具象范畴的成对概念而非抽象范畴的一个概念。有学者把“神明”读为“昏明”,释为昼夜。笔者以为释为“昼夜”是对的,但不应读为“昏明”,而应读为“晦明”,这在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中都可找到证据。

《庄子•田子方》记载老聃言“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黄帝帛书•十六经•观》记载黄帝言“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其论说宇宙生成的顺序从晦明(神明)到阴阳到四时,与《太一生水》并无区别。

《黄帝帛书•道原》载“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古之“明晦”大多与“昼夜”相伴随,实际也是名异而义同,《吕氏春秋·有始》云:“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淮南子•兵略训》也载“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明而复晦”。不过需进一步划分其阴阳序列:“明”应为阳范畴,“晦”属阴范畴。而下文的“阴阳”则为月、日,《老子》第28章河上公章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黄帝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是“请问”还是“青昏”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请)昏(问)其名。 (?)”原整理者释读为“青(请)昏(问)”的简文写作“□□”到底是“请问”还是“青昏”?这是值得我们仔细研讨的又一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该文本哲学内涵的正确解读。从中国古代宇宙观去探讨这点应是条有效的途径。

这里的“道”就是“太一”即“混沌”,它是由水和土“混成”的,而水和土也是天地的构成元素,“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句中的两个“其”字应指代同一事物,即前面所言的天地。笔者认为简文“□□” 应释读为“青昏”二字,“青”者“清”也,“昏”者“浊”也,既是说宇宙起源时那种将清又浊的“混沌”状态,又是说天地生成时水和土两种构成要素的特征,楚简《老子》甲云“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

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列子•天瑞》论说宇宙化生时有“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淮南子•天文训》也云“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道”是天地的字,“青”“昏”是天地的名。“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方或从水”,在宇宙发生之初,水(天之构成元素)和土(地之构成元素)“混而为一”以成“混沌”,因此说“天地名字并立”;但水之气上升而为天,土下沉而为地,一上一下不再并列,“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水的乾坤世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五、贵弱思想的凸显

“明天理以推人事”是《太一生水》的又一重要内容,文本在阐述道是天地之字青昏是天地之名后,强调了“名”的重要性,“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作者还以中国的地形地势来阐明道“贵弱”的思想,“[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从形上学角度将中国地势来类况“道”的强弱互补,就体现了老聃“道法自然”的智慧和贵弱的核心思想。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太一生水》体现了先秦时期崇水尚土水土并重的文化意蕴,“太一生水”的“生”字不是“产生”“化生”之意,而是“有”之意。水和土是先哲们为了论述宇宙生成的需要而从实体性质料中抽象出来构成太一和天、地的要素。

建构这一框架只是为了解决理论和直觉经验之间的矛盾,即作为形上体的太一何以能生成形下体的水又何以必须藏于水的矛盾,在哲学内涵上并未将水和土视为万物的本源。在《太一生水》中宇宙的本源是太一(即混沌),它永居万物的源头而不变,不但直接产生了天地,而且间接参与天地以下万物的生成。文本着墨较多地进行我们不可忽视的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其目的一是为了彰显太一的本源地位和对万物生发的作用,二是为了突出太一“行于时”“周而或始”的运动规律。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